如何邁向碳中和的未來
騰(teng)訊今日宣布,計劃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(de)全面(mian)碳中和。
隨著公(gong)(gong)司(si)開(kai)啟可持續(xu)發展的新篇章,騰訊可持續(xu)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(zong)裁許浩(hao)分享了(le)他對公(gong)(gong)司(si)碳中和(he)承諾的見(jian)解。
作(zuo)為一(yi)家科技公司,騰訊對(dui)碳中和議題(ti)有著自(zi)己的(de)(de)理(li)解,我們(men)一(yi)直在思考全(quan)社會(hui)該如何利用現有和新興技術減緩(huan)人(ren)類活動對(dui)地(di)球的(de)(de)影響。騰訊正在采取各(ge)種措施(shi),積極減少自(zi)身的(de)(de)碳足跡,并(bing)運用專業(ye)知識和能力,以全(quan)球化(hua)的(de)(de)視野協助各(ge)方應對(dui)氣候(hou)變(bian)化(hua)。
碳中和、氣(qi)候變化問題(ti)非常復雜,主要的原(yuan)因在于它既(ji)是“灰犀牛(niu)”又(you)是“黑天鵝”。
“灰犀牛(niu)”意味著,氣(qi)候(hou)變化問題是(shi)(shi)大(da)概率會發生且影響(xiang)巨大(da)的潛在危機(ji)。實際(ji)上,氣(qi)候(hou)變化已經對地球產生了影響(xiang),有人以(yi)為似乎不太(tai)緊迫(po),這是(shi)(shi)因為氣(qi)候(hou)變化的全部影響(xiang)通常需要50年甚(shen)至(zhi)100年才能全部顯現。
“黑天鵝(e)”是(shi)指(zhi)洪水(shui)、干旱(han)、颶風等極端的氣(qi)候(hou)以及(ji)澳大利亞山火(huo)、亞馬遜(xun)山火(huo)等百年一(yi)遇的事(shi)件(jian)愈加(jia)頻繁地發(fa)生。從科學(xue)的角度很難把(ba)單一(yi)的極端天氣(qi)事(shi)件(jian)和(he)氣(qi)候(hou)變化直接聯系(xi)起來(lai),不(bu)能說某一(yi)次洪水(shui)或山火(huo)跟哪(na)個(ge)公(gong)司排放的二氧化碳有關。
相比工業(ye)革命之前,全(quan)球平(ping)均(jun)氣(qi)溫上(shang)升了1.1攝氏(shi)度(du),許多科學家(jia)認為(wei)1.5度(du)是(shi)相對(dui)比較安全(quan)的升溫幅(fu)度(du)。按(an)照這種速度(du),全(quan)球平(ping)均(jun)氣(qi)溫到本(ben)世紀末可能上(shang)升3.5-4.5度(du)。氣(qi)溫的上(shang)升足以導致各種負面影(ying)響,包括生態系統破(po)壞、冰(bing)川消融和永久凍土(tu)解凍。
這是全球性問(wen)(wen)題(ti)。盡(jin)管(guan)氣候變化談(tan)判取得比較正面的效(xiao)果,但是因為每(mei)個國家(jia)的發展(zhan)階段不同,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(wen)(wen)題(ti)和爭議。如(ru)果中(zhong)國做不到碳(tan)中(zhong)和,其他國家(jia)將很難獨自解決(jue)這個問(wen)(wen)題(ti),反之亦然。
從何入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?
我們可以從(cong)四(si)大關(guan)鍵領域著(zhu)手解(jie)決:
電力。我們怎么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移?這對中國來講尤其重要。在中國,火電占到總發電量的70%。每年消耗的煤炭量達42億噸,其中20億噸用于發電和加熱。
電力(li)問(wen)題相對來講有比較清晰的解決方案,包括從現在(zai)的電力(li)系統(tong)向(xiang)可再(zai)生能源、更(geng)(geng)加分布(bu)式的電力(li)系統(tong)進行轉型。解決各種問(wen)題的相應技術大致已經在(zai)那里,更(geng)(geng)需(xu)關(guan)注的是如何管理短期過(guo)程。
加熱。加熱分為兩種。一是室內供暖,例如空調和中國北方的集中供暖;二是工業加熱過程。目前,集中供暖仍然在使用燃煤。如果可以用電供暖,把電變“綠”就容易了。在工業過程中,超過500度以上都是采取燃燒的形式,因此,找到清潔燃料來減少有害排放變成比較關鍵的問題。
交通。城市內的短途交通可以通過電動汽車解決,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非常快。其他交通方式包括燒柴油的長途貨車、輪船和飛機,這些問題很難通過電氣化的方式解決。因此,找到可持續的燃料用于交通運輸也是很關鍵的問題。
材料。我們使用的許多產品都是由原油、天然氣和煤化工制成的,它們做成了各種各樣的材料,包括塑料和復合材料。找到生物制材料等替代品是當務之急。
碳中和的三條技術路線
實現碳(tan)中和可以(yi)依賴于我們普及電氣化、將氫氣作為能源以(yi)及避免向大氣排放碳(tan)的能力。
電氣化。更廣泛地使用電力是直接代替其他能源形式的可行方法。只要綠色電力系統得到廣泛應用,這種替代方案就提供了一條比較清晰的技術路線。
氫能。氫氣是非常好的能源載體,它可以通過電解水的方式清潔生產,燃燒后也可以變成水。不過,氫氣面臨一系列的問題。單位質量的能源密度很高,但由于分子量很小,單位體積的能源密度很低。因此,氫能經濟是一條想象空間非常大的技術路線,但面臨著一系列技術難點。
作為(wei)能(neng)源載(zai)體,氫(qing)氣比石油(you)(you)和天然氣更節(jie)能(neng)。未來,氫(qing)能(neng)經(jing)濟在(zai)全球的能(neng)源結(jie)構中將占到(dao)10%。如果從化石能(neng)源向可再(zai)生(sheng)能(neng)源轉移,氫(qing)能(neng)或可代替(ti)石油(you)(you)和天然氣成為(wei)主(zhu)要(yao)能(neng)源。
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(CCUS)。CCUS對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技術路線,因為我們的能源強度非常高。如果我們要繼續使用化學能源,就必須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。CCUS的相關技術已經可用,但我們必須解決高成本和工業化的問題。另外,大規模封存可能涉及一系列的安全問題。
發展可持續能源
每(mei)個國家都有太(tai)陽,每(mei)個國家都會(hui)刮風,生產可(ke)再(zai)生能源并不難。在(zai)這樣的背景下,全球對這條產業鏈的關注(zhu)就會(hui)繼續往上游(you)移動。現在(zai),人(ren)們關注(zhu)的是在(zai)什(shen)么地方能買到(dao)石油和天然氣,而未來關注(zhu)的是在(zai)什(shen)么地方能獲得(de)太(tai)陽能、風能、氫(qing)能以(yi)及生產這些能源所(suo)需(xu)的設備。
2020年,中國的(de)裝機容量約為20億(yi)千(qian)瓦,其中火電(dian)(dian)約占(zhan)70%。到2050年,電(dian)(dian)力需(xu)求(qiu)將大幅度上(shang)升(sheng),除了電(dian)(dian)力發展面臨的(de)電(dian)(dian)力上(shang)升(sheng),還包括(kuo)電(dian)(dian)解水制氫和電(dian)(dian)氣化帶(dai)來的(de)額(e)外需(xu)求(qiu)。
主要的增量(liang)都來自于可再生能(neng)源。2030年之前,風能(neng)將(jiang)取得顯著增長,2030年以后(hou),隨著太(tai)(tai)陽(yang)(yang)能(neng)進一(yi)步降(jiang)低發電(dian)成本,太(tai)(tai)陽(yang)(yang)能(neng)的增量(liang)會很高。這將(jiang)帶來電(dian)力系統的變化(hua)。
目(mu)前,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在全球太(tai)陽能組件出口占比(bi)約70%,多(duo)晶硅占90%以上。在這條產業鏈(lian)的上游部分,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擁有非(fei)常(chang)強的基礎。
相比太陽能(neng)(neng)領(ling)域,中(zhong)國在風能(neng)(neng)領(ling)域的(de)優(you)勢沒有那么大(da),但是(shi)占了全(quan)球(qiu)風能(neng)(neng)設備出貨量的(de)60%,主要(yao)是(shi)國內自用(yong)。全(quan)球(qiu)15家(jia)頂(ding)尖風能(neng)(neng)企業大(da)部(bu)分是(shi)中(zhong)國公司。
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的(de)(de)氫(qing)能(neng)生產量和(he)消(xiao)(xiao)耗量差不多占(zhan)了全球50%的(de)(de)水平。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的(de)(de)氫(qing)能(neng)經(jing)濟主要使用(yong)煤化工、水煤漿做(zuo)出來的(de)(de)氫(qing)氣(qi)。當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逐漸向藍(lan)氫(qing)和(he)綠(lv)氫(qing)切換的(de)(de)時候,氣(qi)候有(you)利于中(zhong)(zhong)國(guo)成為世界上最(zui)大的(de)(de)氫(qing)能(neng)生產國(guo)和(he)消(xiao)(xiao)費國(guo)。
現在是產業轉型的好時機
現在(zai)可能是中(zhong)國各產(chan)業推動碳中(zhong)和(he)轉型的好時機(ji)。然而(er),其中(zhong)一(yi)個挑戰(zhan)在(zai)于電(dian)力系(xi)統應盡快實現碳中(zhong)和(he),因為(wei)許多行業都指望(wang)電(dian)氣(qi)化作(zuo)為(wei)減排手段。但如果電(dian)力系(xi)統還是以(yi)煤(mei)電(dian)為(wei)主(zhu),電(dian)氣(qi)化作(zuo)為(wei)減排手段就變(bian)成偽命題。
第二個挑戰是(shi)工業。比如說,鋼(gang)鐵(tie)和(he)水泥這些行業的減(jian)排比較困難。例如,鐵(tie)礦(kuang)石要(yao)跟焦(jiao)炭進行還(huan)原反(fan)應才能得到鋼(gang)鐵(tie)。如果不用焦(jiao)炭,就需要(yao)把氫作(zuo)為還(huan)原劑。利用CCUS進行減(jian)排的成本目前為每噸500元,這是(shi)無(wu)法接(jie)受的。
除了(le)技術以(yi)外,機制與(yu)合(he)伙(huo)、氣候變化談(tan)判(pan)、國家推(tui)動的(de)(de)政(zheng)策也有助于減少碳(tan)排放。碳(tan)中和涉及(ji)到產(chan)業(ye)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(de)(de)過程(cheng),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(de)(de)技術框架。
中國(guo)提出力爭2030年(nian)前(qian)碳達(da)峰,2060年(nian)前(qian)實現碳中和(he)的(de)目標(biao)。有了(le)針對該計劃的(de)穩定框架,企(qi)業(ye)才能夠往前(qian)走。中國(guo)于2021年(nian)10月發布的(de)行(xing)動(dong)方案提供了(le)非常好的(de)政策確定性。新建的(de)火(huo)電站可能會面臨巨大的(de)壓力。該政策規定,未(wei)來(lai)新上(shang)的(de)可再生(sheng)能源(yuan)(yuan)將(jiang)不(bu)(bu)計入能源(yuan)(yuan)管(guan)控總(zong)量(liang)。可再生(sheng)能源(yuan)(yuan)及(ji)其下游產業(ye)不(bu)(bu)計入能源(yuan)(yuan)監(jian)控,能夠更好地促進能源(yuan)(yuan)產業(ye)的(de)發展。
騰訊的氣候變化應對之道
作為一家(jia)科技公司,雖然騰訊并(bing)非高排(pai)放(fang)企業,但我們(men)正在推進一個富有挑戰(zhan)的計劃,助力實現(xian)碳(tan)中和。騰訊將推動供應鏈的減排(pai),也(ye)會鼓勵內部員工的低碳(tan)行(xing)為。有一部分碳(tan)最后會通過碳(tan)匯(hui)的方式進行(xing)抵消。
最近,騰訊基(ji)于(yu)(yu)2021年(nian)范圍一、二、三(san)的(de)碳(tan)排(pai)(pai)放數(shu)據(ju),公布正式的(de)碳(tan)中和(he)目(mu)(mu)標及行動路線報(bao)告。我們的(de)長(chang)遠目(mu)(mu)標是不晚(wan)于(yu)(yu)2030年(nian)實現自身運(yun)營(ying)及供應鏈的(de)全(quan)面碳(tan)中和(he)。這項(xiang)計(ji)劃不僅(jin)僅(jin)包(bao)括減(jian)少范圍一和(he)范圍二數(shu)據(ju)中心(xin)和(he)樓宇電力消耗所(suo)產生的(de)碳(tan)排(pai)(pai)放,還包(bao)括減(jian)少范圍三(san)供應鏈中基(ji)建(jian)建(jian)材、服務器等設備采購、租賃(lin)的(de)數(shu)據(ju)中心(xin)用(yong)電等間(jian)接產生的(de)碳(tan)排(pai)(pai)放。
騰訊第(di)四代數(shu)據(ju)中(zhong)心技術(shu)T-Block可以實現能(neng)源使(shi)用效率(PUE)低(di)于1.3。與此同(tong)時(shi),我們也(ye)在探索綠色能(neng)源的(de)使(shi)用。對于市場化交(jiao)易,我們也(ye)在考慮加大對分(fen)布式和集中(zhong)式可再(zai)生(sheng)能(neng)源的(de)投入(ru)。
騰訊(xun)還借助數字化的(de)力量,通過(guo)幫(bang)助各行(xing)業數字化轉(zhuan)型(xing)(xing)、提倡低碳(tan)消費意(yi)識(shi)和扶(fu)持低碳(tan)技(ji)術來實(shi)現碳(tan)中和。我(wo)們將(jiang)(jiang)幫(bang)助更(geng)(geng)多的(de)工業企業、高排放企業通過(guo)數字化技(ji)術實(shi)現碳(tan)轉(zhuan)型(xing)(xing)。我(wo)們還將(jiang)(jiang)引領更(geng)(geng)加環保(bao)的(de)生(sheng)活(huo)方(fang)式,使(shi)低碳(tan)生(sheng)活(huo)方(fang)式變得(de)更(geng)(geng)酷,讓年輕人覺得(de)有趣,鼓勵他(ta)們減少自己(ji)的(de)碳(tan)足跡。最后,我(wo)們將(jiang)(jiang)推動CCUS技(ji)術以及對普及氫能至關重要的(de)熱(re)泵技(ji)術等實(shi)現進一步發展。
從數(shu)(shu)字(zi)化的角度(du)(du)來講,實現碳(tan)中和(he)(he)(he)需(xu)要碳(tan)排放實時計量和(he)(he)(he)高(gao)頻交易(yi)這樣(yang)的能力(li)。這一基(ji)礎設施層是關于數(shu)(shu)字(zi)工(gong)具及其在碳(tan)減排領域的應用。騰訊利用人工(gong)智能(AI)和(he)(he)(he)先進(jin)的氣候模型,幫助工(gong)業(ye)企業(ye)對不同維(wei)度(du)(du)上(shang)的碳(tan)排放數(shu)(shu)據進(jin)行監控,例如空間維(wei)度(du)(du)、行為維(wei)度(du)(du)和(he)(he)(he)產品維(wei)度(du)(du)上(shang)的碳(tan)排放數(shu)(shu)據。
根據(ju)不同的(de)(de)(de)維度進行二氧(yang)化碳的(de)(de)(de)監控可能(neng)具有重(zhong)大意義(yi)。在能(neng)源領域(yu)和工業(ye)領域(yu),AI技(ji)術在提(ti)(ti)升(sheng)工業(ye)過程的(de)(de)(de)效(xiao)率方面有很大的(de)(de)(de)潛力,例如(ru)降低高爐(lu)的(de)(de)(de)焦(jiao)比,提(ti)(ti)高鍋爐(lu)的(de)(de)(de)燃燒效(xiao)率,改善風電廠或太陽(yang)能(neng)光伏電站的(de)(de)(de)運(yun)維水平和發電效(xiao)率。
數(shu)字孿生和區塊(kuai)鏈(lian)等(deng)先進技術在未來的碳(tan)中和領(ling)域也有廣闊(kuo)的應用(yong)前景。區塊(kuai)鏈(lian)可(ke)以用(yong)于供應鏈(lian)管理,可(ke)以為很多的分布(bu)式高頻交易提(ti)供基礎數(shu)據。
將碳中和提升到新高度
碳(tan)普惠的(de)潛力(li)非常大。中國有(you)14億(yi)人(ren)(ren)口,如果其中一(yi)半人(ren)(ren)每人(ren)(ren)每年(nian)減少(shao)一(yi)噸碳(tan)排放量(liang),每年(nian)就能減排七億(yi)噸,2030年(nian)就能實現碳(tan)達峰(feng)。這實現起(qi)來當(dang)然有(you)難度,但只(zhi)要幾億(yi)人(ren)(ren)做出小小的(de)改變,就能產(chan)生巨大的(de)效果。
實現碳(tan)(tan)中和不會(hui)(hui)一蹴(cu)而就。相反,我們希望消(xiao)費者通過低碳(tan)(tan)行(xing)為實現減排,并(bing)借此獲益。低碳(tan)(tan)產品提供(gong)商、合作伙伴和社會(hui)(hui)機構可以在中國市場(chang)和碳(tan)(tan)普惠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(xi)。
在未來,我們將擁有開放的平臺。從騰訊的角度來講,QQ和微信可以是這個平臺的接入方,其他互聯網產品也可以是接入方。這個平臺是獨立第三方的開放平臺,可以讓企業履行其在碳減排領域的社會責任。當公司創建業務模式時,消費者可以從中獲益。這是實現碳普惠和低碳生活方式轉型的一個重要領域。我們知道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困難,因此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。
我們(men)繼續孵化和(he)扶持CCUS、氫能(neng)、電網靈活性和(he)熱泵等領域的關鍵技術。從最(zui)基礎的理論(lun)研究到科研院所層面的試點(dian)項目和(he)初創企業技術成熟以(yi)后(hou)的大規模商業化,我們(men)將(jiang)進(jin)行(xing)各(ge)種(zhong)各(ge)樣的合(he)作。
我(wo)(wo)們希望通過(guo)這(zhe)些(xie)方式,在(zai)這(zhe)條價值鏈上提供相應的支(zhi)持(chi),推(tui)動低碳(tan)技術的發展,朝著碳(tan)中和的目標穩步邁進。地球上有70億人口(kou),本世(shi)紀可能達到(dao)90至(zhi)100億人,因此氣(qi)候變化本質上是資源問題(ti)。移民到(dao)月球和火星在(zai)短期內無法實現,所以我(wo)(wo)們還是要專注于在(zai)地球上解決能源問題(ti)和溫室(shi)氣(qi)體排放問題(t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