騰訊副總裁陳菊紅:身在其中就為它而燃
今年六月,主管媒體業務的副總裁陳菊紅來騰訊將滿14年,她此前的經歷(li)是在(zai)(zai)南方周(zhou)(zhou)末和南風(feng)窗。陳菊紅曾有一(yi)篇(pian)《離開》在(zai)(zai)媒體界流傳,寫的是在(zai)(zai)南方周(zhou)(zhou)末一(yi)段(duan)“黃金(jin)般(ban)的日(ri)子”,收錄在(zai)(zai)她的《哈佛亂翻書》中。以前有媒體的朋友問(wen)她,互聯網(wang)和紙媒的工作(zuo)如何對比,她說,在(zai)(zai)互聯網(wang)行業感覺像(xiang)一(yi)邊(bian)飛一(yi)邊(bian)換(huan)引擎。
這場(chang)采訪(fang)是(shi)用騰(teng)訊(xun)會議(yi)線上(shang)完成(cheng)的。視頻中她說疫情以來跟很(hen)多同事(shi)一樣,沒(mei)有太多休息。“但(dan)是(shi)這沒(mei)什(shen)么好說的,”她笑笑,“比我辛苦的同事(shi)多了去了。”
我們(men)的(de)訪談,就從疫情開始。
問:在(zai)(zai)疫情期(qi)間騰(teng)訊新聞在(zai)(zai)速(su)度(du)、溫(wen)度(du)和(he)專業度(du)上樹立了新標桿, 可(ke)以分享(xiang)你(ni)和(he)團隊是怎么做到(dao)的?
答:如果說有溫度,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所做的體現了騰訊“科技向善”的價值觀。對于騰訊新聞來說,在疫情期間,為渴求權威客觀資訊的用戶做好服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,我們盡全力協調整個團隊,迅速做出反應,我們有像“較真”這樣鮮明體現了我們尊重事實的辟謠產品,也有及時推出的實時疫情地圖等等。經歷了多次大事件考驗的團隊也是再次全面集結,這同時也是對我們在個性化分發時代,對產品技術能力、人機協同能力的一次全面測試。事實上,每一次這樣的錘煉都讓我們更好地檢視自我,帶來蛻變和升級。
問:你(ni)在(zai)互(hu)(hu)聯網行(xing)業將近(jin) 14年,差不(bu)多是你(ni)在(zai)傳統(tong)媒(mei)體(ti)行(xing)業時間的兩(liang)倍。當時有什么(me)原因(yin),驅動你(ni)尋求轉身互(hu)(hu)聯網?
答:我在中國當時最好的報紙之一做過了。進入騰訊就是想滿足好奇心,嘗試和學習新的東西。我剛到騰訊任總編輯的時候,就被即時通訊這種無間斷的工作方式轟炸了。我花了一段時間適應新的一切,而且很快就喜歡上了網媒這個工作。我跟同事們思考怎么提升騰訊網的媒體影響力,將一些媒體經驗植入到當時的門戶實踐中。運營能力和內容質量的提升,整體采編團隊的培養,網媒運營和產品能力的優化等,算是為后來為我們轉戰移動媒體打下了一些基礎。
問(wen):移動媒(mei)體包括后來網(wang)媒(mei)也經(jing)歷過(guo)(guo)一些(xie)新模式(shi)的挑戰(zhan),在這(zhe)轉型過(guo)(guo)程中,獲得什么啟(qi)發?
答:其實做這一行,每一兩年都有新的挑戰,而且經常面臨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選擇。好在騰訊的風格是賦予中高層有比較多的自主權,關鍵時候也能給出很好的支持。所以我們雖然做移動端不是最早的,但是在比較短的時間獲得了用戶的快速增長。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幾個垂直業務,體育啊,自選股啊。后來在供應側有非常大量的內容供應時期,也就是我們說的“眾媒時代”,我們在技術上的能力變得尤其重要。這也是這幾年我們加大技術側投入的主要原因,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和人工的巧妙分工和流程再造,升級整個業務模式,給用戶更好的內容消費體驗。總之一直處于不斷被挑戰和自我挑戰的狀態中。
問:你(ni)的團隊說你(ni)經常講一句話(hua),“邊飛邊換(huan)引擎”,讓他們印象(xiang)深刻(ke)。看起來你(ni)已(yi)經換(huan)了好幾回引擎了?
答:主要是組織形態是否能適應新的需求,是對團隊每個人,尤其是整個條線管理團隊的挑戰。有些經驗不再適用的時候,要有能力找到更先進的方法。要有不滿足感和饑渴感。我一直跟團隊說,誰都有自己職業發展的生命周期,不管你和這個業務一起走多久,在其中就為它而燃,離開時也沒有遺憾。
問:一直(zhi)處(chu)于比(bi)較高(gao)強度(du)的(de)工(gong)作狀態,如(ru)何尋(xun)找生(sheng)活(huo)工(gong)作之(zhi)間的(de)平衡??
答:有時候確實是不太好平衡。孩子比較小的時候,我給自己一個要求就是每天送他上學。這樣每天有一個小時在路上,可以跟他聊天,這對我們倆很重要。另外,可能就是堅持運動會好一些吧,身體和大腦可以互相補給一下。我想很多職業女性都有角色切換的需求,生活中是不是有趣,放松,也要看切換能力和對人生的態度。
陳菊(ju)紅很喜歡(huan)去旅行,圖(tu)為(wei)她在肯尼亞時的(de)留(liu)影(ying)
問(wen):你(ni)覺得什么樣的生活是有趣(qu)的呢?
答:就是要好玩吧,尋找“非計劃內”的快樂。比如我們家喜歡周末爬野山,每年出去旅游的話,也是有個大概的行程。然后基本就是走哪兒是哪兒。上次去意大利,本來要坐船去一個島上,結果大浪不能成行。我們就干脆開車往南邊一路開,結果風景美得不行。我兒子喜歡畫畫,我總是覺得遺傳了我的特長,覺得我的“偉大理想”會在他身上實現,后來看他想象力很大膽,畫風自由,完全不是我所能及。我就轉而專心研究攝影了,透過鏡頭看世界也是非常有趣的。
問:如果(guo)面對(dui)未來(lai),面對(dui)新員工(gong),你覺得(de)對(dui)從業者最重要(yao)的能力是什么??
答:做互聯網相關業務,有一項能力我是比較在意的,就是一直保持學習的興趣和能力,我感覺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興趣而深入研究的學習方法,就很值得期待。這種驅動力將創造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的新可能。